万维网简史

信息技术 2021-09-03 1268 次浏览 0 条评论 次点赞

中国消防绞盘专卖

在旧文《Web 2.0与Web 3.0》中从应用角度介绍了Web 1.0/2.0/3.0的区别,本文试从技术创新和社会意义角度简述万维网简史。

1_r6Nyzggj0Avf2EHgLgLIgw.png
Web 从 1.0 到 3.0 的演变

Web 1.0

berners-lee.jpg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WW),1990年12月25日,他成功利用互联网(Internet)实现了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第一次通讯。伯纳斯-李对互联网的愿景的“一个协作媒体,一个我们 [可以] 见面、阅读和写作的地方”(a place where we [could] all meet and read and write,Carvin,2005)。AOL、Compuserve、早期的雅虎和其他门户网站是通向 Web 1.0 的门户,企业、个人和政府开始消费并偶尔发布内容。via The Read/Write Web

Web 1.0 的示例是静态网站和个人网站。

Web 2.0

Web 1.0 的内容创建者很少,绝大多数用户只是作为内容的消费者。Web 2.0 的商业模式依赖于用户参与来创建新鲜的内容和个人资料数据,这些内容和资料数据将出售给第三方用于营销目的。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应用程序商店,由来自谷歌、Facebook 和亚马逊的中心化应用程序主导,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受众、收集数据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广告将这些数据货币化。Web 2.0 的兴起主要是由三个核心创新层推动的:移动、社交和云

Graham Cormode 和 Balachander Krishnamurthy 撰写了Web 1.0 和 Web 2.0 之间的主要区别

Graham Cormode曾在AT&T实验室和朗讯贝尔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网络管理。现为Facebook的研究科学家,也是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数据隐私、数据流分析、海量数据集和一般算法问题。

Balachander Krishnamurthy是AT&T实验室的首席发明家。他的研究重点是ML算法的公平性、互联网隐私和互联网测量等领域。

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和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描述 Web 2.0:Web 即平台,其中软件应用程序建立在网络上,而不是在桌面上。(You Could Be the Winner by Ahmed Sayeed)。巴特利是《连线》杂志的原创始人之一,撰写商业2.0系列丛书,也主持Web2.0峰会。奥莱利是奥莱利出版公司的创始人,是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运动的强力支持者,“web 2.0”一词为他所首创。

当前 Web 2.5 主要关注移动计算和移动技术的演进,视为社交网络和语义网络之间的融合,引入一些包括渐进式 Web 应用程序 (PWA)、加速移动页面 (AMP) 等技术。

Web 3.0

伯纳斯-李2001年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创造了Web 3.0来描述下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机器将以类似于人类的方式处理内容(即语义网)。Web 3.0 主要建立在三个新的技术创新层面上:边缘计算、去中心化的数据网络和人工智能。由于真正的 AI 技术,称为 RDF(资源描述框架),几乎不可能实现,语义网没有实现。

但分布式账本和区块链存储等技术的兴起将允许数据去中心化并创建一个透明和安全的环境,使Web 3.0回归到伯纳斯-李最初的万维网构想:去中心化、非歧视、自下而上的设计、通用性以及共识

总之,Web 3.0 将使个人成为主权者,从而为我们带来更公平的互联网。

Web 3.0 的一些示例是Apple 的 Siri、Google 的 Cloud API、Wolfram Alpha。

参考资料:

History of the Web,https://webfoundation.org/about/vision/history-of-the-web/
What Is Web 3.0? 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techcouncil/2020/01/06/what-is-web-3-0/
What Is Web 3.0 & Why It Matters,https://medium.com/fabric-ventures/what-is-web-3-0-why-it-matters-934eb07f3d2b

👍
中国消防绞盘专卖


本文由 CulmartPlay 整理发布,参考 CC-BY-SA 3.0 协议共享,欢迎转载、引用或改编。
感谢您的支持,以共同推动STEM公益教育!

楼主残忍的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