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BBC Micro首次向许多孩子介绍了计算技术,帮助英国在1980年代迎接了数字时代的第一批个人计算机浪潮。BBC micro:bit是BBC的Make it Digital计划的一部分,将在该项目的数字时代基础上继续发展,秉承BBC Micro的传统,旨在帮助将新一代从被动的技术消费者转变为数字世界中的创造者和创新者。
BBC micro:bit是30年来最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它还连接到其他设备,传感器和套件等,并且是Arduino、Galileo、Kano、littleBits和Raspberry Pi的伴侣,是进行更复杂学习的跳板。
今天谈论起英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时,想到的会是阿兰 • 图灵、ARM 芯片、iPhone 里的 PowerVR 绘图单元、Raspberry Pi 树莓派基金会,以及其它形形色色不为人所知的小型技术企业。没有多少人会认为 BBC 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有什么关系。但恰恰在 30 多年前,作为公共广播机构,BBC 站在了微型计算机推广的第一线,通过系列电视节目和硬件产品让本国民了解微机时代的开始。是的,没看错,是硬件 — BBC Micro。
今天在 eBay UK 上,BBC Micro 作为 Vintage Computer 仍旧有二手交易。BBC Micro 微型计算机是由 Acorn 公司为 BBC 计算机认知计划 (Computer Literacy Project) 设计和生产的电脑,冠以BBC品牌销售。 而 Acorn Computer 就是今天 ARM 的前身。
Image: element14.com
BBC Micro 对计算机产业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不同于今天流行的贴牌生产,在这个「计算机认知计划」中,BBC 从 1982 年开始陆续策划了三个系列的专题电视系列片,每个系列 10 集,由当时的 BBC 2 台负责播出,分别是:
- The Computer Programme ( 10 episodes )
- Making The Most of The Micro ( 10 episodes )
- Micro Live ( 10 episodes )
在 1982 年第一集中,主持人就提出“Demystify”,让计算机技术成为一种认知,而不是对其抱有恐惧、距离或神秘感。就算在今天看来,这个主旨对公共认知的教育依然如此。由于是公共广播,这就考验 BBC 对于节目制作水平的要求了,必须有合适生动的比喻,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Youtube 上有这三个系列的播放列表,要知道这些都是三十多年以前的节目了。
- Playlist 1:The Computer Programme,1982
- Playlist 2:Making the Most of the Micro,1983
- Playlist 3:Micro Live,1987
BBC BASIC是1981 年发布的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作为BBC Micro的本地编程语言,为BBC英国计算机扫盲项目提供了标准化语言。BBC BASIC 基于Acorn Atom的旧版Atom BASIC,由于进行了多项优化,BBC BASIC 运行程序的速度比在类似机器上运行的Microsoft BASIC快得多。BBC BASIC for SDL 2.0(BBCSDL)是BBC BASIC的完全免费、开源跨平台实现,使用 Simple DirectMedia Layer 操作系统抽象,使其可以通过 WebAssembly 在 Windows、x86 Linux、macOS、Raspberry Pi 操作系统、Android、iOS 和内部浏览器上使用。BBC BASIC for SDL 2.0附带两个集成开发环境(IDE): BBCEdit(由 Andy Parkes 编写)和SDLIDE(由 Richard Russell 编写)。
在计算机教育的启蒙和普及上,作为公共力量的 BBC 在三十多年前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而之后的 Raspberry Pi 也是如此。相比于树莓派,BBC 在三十多年后再次尝试让每个英国孩子从小学习一点编程,推出了比树莓派更简化,更便于教学的 BBC MicroBit ,不同于树莓派这种 Linux 系统级的卡片式微电脑,BBC MicroBit 更类似 Arduino 嵌入式单片机,毕竟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有兴趣编程。在 MicroBit 主页上,可以看到有图形化的 JavaScript、Microsoft Block Editor、Touch Develop 和代码化的 Python 界面。
BBC MicroBit 在英国免费发送,对于中国发达城市的孩子,30 美元的硬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照一下,依不免使人心寒。我们是否有一个公共的系统性教学和启发体系,能激发孩子的编程兴趣,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实现他们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在玩耍过程中实践脚本语言,实现计算机控制,体会编程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区别在哪,该用怎么样的思路把自然语义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机器指令。这才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
今天商业化的大潮中,很难想象会有商业企业大规模并且持续进行非盈利的教育活动。有些孩子们的父母或许是很好的程序员、架构师,也可能受过其他高等教育,但不一定是好的学习伴侣。如果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周围并没有机遇进行代码启蒙,是不是他们应该落后于有条件的其他孩子?至少在公共文化环境成熟的英国,BBC 做出了很好的探索。教育可以是有区别的、阶级的,但至少教育启蒙应该是公共的,尽量无差别的,兴趣导向的,保护灵性的,天马行空的甚至好高骛远的。
说 BBC 是公共电视台并不全面,对于教育,BBC 不吝投资,甚至聘请中国教师在英国学校里教授数理化来观察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制作成了备受争议的系列纪录片 "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这部纪录片流于表面和戏剧化,虽然最后以相互理解收尾,但不能从本质上阐述由根本性的文化差异导致的对立。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部纪录片本身,而是对于 BBC 作为公共电视台在对公民教育这一环节上的不遗余力和与时俱进有感而发。
解决温饱后,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优良的品格,敏捷的头脑,突破的思维,永无止境的好奇,加上一点对平庸的厌恶。这些特质不应只是城市富人街区与贵族学校的专利。脱离贫困的劳动阶层和陷入物质崇拜的中产阶级,仍然被无知困扰,为社会身份焦虑,阴沉郁闷,眼界狭隘,沦为僵化分子,公共领域的智力生活嬗变为了微博的转发与微信的点赞。
纵然教育有阶级,但至少对于教育启蒙的公共化,我们仍然不够努力,甚至从未被重视。在这方面,仅有真诚显然是不够的。
👍
楼主残忍的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