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科技与艺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在影响着艺术的变迁,甚至于,摄影、电影等艺术直接依托于影像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诞生,也在创作、传播、接受方式、风格等多个维度上直接影响了艺术。
显然,AI 作为当前人类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也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极有可能是颠覆性的。
2020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主办、雷锋网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的 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圳成功召开。其中,基于当前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发展的最新态势,雷锋网特意在 8 月 9 日上午开设了 AI + 艺术专场。
以下是扎根艺术领域多年、但同时又密切关注着技术发展的5位跨界艺术家的演讲观点。
《“自律与自省、欲望与创造”——机器人艺术学概论》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导。
未来机器人艺术将成为科技艺术中最直接、最有活力的艺术媒介,从而给我们带来新的技术伦理的启示。
《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意总监。
在这个身体缺失的年代,艺术可以基于混合现实语境来重新构建人与媒体之间的交互界面,通过营造混合体验,把人们从孤立、虚拟的世界再拉回到现实世界来,重新激活身体作为沟通介质的原力,更好地建立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
《自然、传感器和互联——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化艺术》
郑达,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
机器人视觉作为 AI 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如果只交给科学家来研究是不够的,真正了解图像、理解影像的,还是艺术家。
《记忆设计——在人工智能领域下的诱导加接口设计》
王成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交通设计专业,交互艺术设计课程教师;
人工智能在艺术智能认知领域,对比美术学院教学,基本上是停留在本科二年级的造型设计阶段。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的应该更多的是,如何映射艺术智能的思维方法、范式和数学模型给AI系统。
《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
高峰,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
引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用户体验设计大师唐·诺曼(Don Norman)观点:越来越多的产品已经由人机协同设计,机器、计算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包括人可以主要做一些创造力、情感相关的工作,而机器做一些重复性、琐碎、枯燥的工作,人机结合以后,最有可能设计出好的产品。
via 雷锋网 - 5 位艺术家眼中的人工智能 | CCF-GAIR 2020
👍唐·诺曼是美国认知科学、人因工程等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以书籍《设计&日常生活》(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1988年出版时原名为《设计心理学》)闻名于工业设计和互动设计领域,并曾被《商业周刊》杂志评选为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在《情感@设计:我们为何喜欢(或讨厌)日常用品》(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2004,旧名为《情感设计》)一书中,唐·诺曼对情感化系统的这三个方面或层次做了区分,即:本能层,行为层及反思层。相应三种设计层次是:本能层设计关注外观本身;行为层设计与使用的愉悦感和效率有关;反思层设计考虑产品的合理化和智能化。
楼主残忍的关闭了评论